中共二十大前夕,正當市場憧憬當局再度出招「救市」,人民銀行昨日卻宣布下調外滙存款準備金率兩個百分點,顯示中央似乎更加重視「救幣」,決意防止人民幣進一步急貶。這也突顯中國在「撐經濟」和「穩物價」之間面臨兩難,儘管人民幣貶值有利出口,惟會導致能源及糧食進口價格高企,帶動通脹上升。人行早前已預告第三季物價升幅較快,通脹率可能「破三」,同時須嚴防滙率「破七」,救市空間恐怕有限。
穩物價撐經濟陷兩難
自從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8月底在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「放鷹」,美元滙價更為凌厲,人民幣則相應插水。香港時間昨日上午,人民幣兌美元滙率一度較中間價急瀉逾500個點子,跌至6.955,眼看「破七」在即。但人民銀行在下午5時許宣布把外滙存款準備金率由8%降至6%,料可釋放約190億美元外滙流動性,刺激人民幣滙價應聲反彈,收復超過200點子失地,截至晚上企穩於6.94水平,暫時喘定,堅守關口免墮「七算」區間。
「外滙存款準備金率」意指金融機構吸收外滙時,須按比率把部分款項交存人民銀行作為準備金,人行借此調節人民幣滙價。例如去年第四季,隨着歐美經濟「疫後重啟」,中國出口外貿蓬勃,同時市場憧憬美國通脹「見頂」,以致人民幣滙價非常強勢,一度升至6.3水平;因此,人行在去年12月9日宣布把外滙存款準備金率由7%上調至9%,回收約200億美元外滙流動性,防止人民幣升值過急。
今年形勢逆轉,美國通脹持續升溫,聯儲局已經4度加息,累計加幅達2.25厘,帶動美元滙價急劇上漲,人民幣則節節下滑。4月時,人行已宣布把外滙存款準備金率由9%降至8%,仍未能制止人民幣跌勢,昨日須再「出手」。
正如人行副行長劉國強昨日形容,這一輪人民幣貶值的最主要原因其實是「美元升值」。此番講法看似「文字遊戲」,就像說「曼聯失波的最主要原因是阿仙奴入波」,實際上卻不無意義,皆因有時候敵隊前鋒踢出一個完美攻勢,無可避免造成入球,但不代表己隊後衞出現錯漏、需要問責。
同樣道理,現在情況是美元超級強勢,兌全球絕大部分貨幣皆大幅升值,例如日圓、英鎊、歐羅今年以來兌美元分別累貶18%、15%、13%,反觀人民幣僅貶約8%,已算「跌得最少」;在同一時期,人民幣兌日圓、英鎊、歐羅皆錄得升值。
無論如何,美元畢竟屬全球最主流外貿結算及儲備貨幣,人民幣兌美元若出現太大波動,不論急升或急跌,都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。一般而言,滙率貶值有利出口,能夠提振經濟;就像日本當局近月堅持QE量寬,坐視日圓急貶,正是為了力保出口競爭力。
然而,相較於日本物價長期平穩(甚或面對通縮壓力),中國作為能源及糧食高度對外依賴的經濟體,國內物價難免受滙率牽引,假若人民幣兌美元再跌,便意味中國企業及民眾須花費更高成本購買能源和糧食,勢必令物價上漲。
對比美國和歐洲接近「雙位數字」的超高通脹,中國內地7月份CPI按年上升2.7%,貌似不值一提,惟這已屬兩年來最高水平,特別是食品價格漲幅達到4.7%,對基層百姓帶來「有感」影響。隨着人民幣繼續下滑,加以中國多省錄得異常高溫、乾旱等極端天氣現象,威脅農產品秋收,國內物價面臨進一步上漲壓力。人行早前已預告,下半年CPI將持續上行,個別月份可能「破三」,必須警惕通脹反彈勢頭。
或曰,且別說土耳其、阿根廷等國家通脹率接近「三位數字」,英國、荷蘭、西班牙、俄羅斯和巴西的最新CPI升幅也超過10%,中國目前通脹率只不過逼近3%,何須大驚小怪?但值得留意,中國政府奉行「大家長式」管治理念,須確保民眾生活安穩,倘未能制止物價失控,重演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情況,這個「家長」的管治權威難免受損。尤其在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勝利召開前夕,施政更加注重「穩」字為上。
劉國強昨日指出,人民幣出現雙向波動乃屬正常,卻不容許上演「單邊市」,「我們(人行)也有實力支撐,我覺得不會出事,也不允許出事。」當一個高官公開強調「不會出事」,往往就意味他面臨甚大壓力。
幣策莫厚望 財策堪期待
正因這一輪人民幣貶值背後主要是「美國元素」多於「中國元素」,中國自己可以做的委實有限,即使一再下調外滙存款準備金率,亦只能帶來短暫支撐效果。短期看,人民幣會否「破七」,關鍵可能繫於9月13日美國公布8月份CPI數據,以及9月20至21日的聯儲局加息決定和議息聲明。
總而言之,為防止滙率「出事」、物價失控,中國「可做」的似乎不多,「不可做」的卻有不少,包括短期內難以大幅度降準、減息「放水」救市,投資者不宜對貨幣政策抱有過高憧憬(甚或面對通縮壓力),相對上更值得期望的在於財政政策發力,且看二十大前後會否有大手筆措施出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