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我們疫情之後第一次來到京都,正好遇上紅葉見頃,頭兩天就先後去過了南禅寺、清水寺、東福寺和嵐山等著名熱點追楓。因為天氣欠佳關係休息了一天之後,就繼續追楓之旅,並且主打一些相對較為冷門的景點。
瑠璃光院
時間回逆到 11 月初,話說當時同樣打算前往京都欣賞紅葉的好友告知我們,疫情之後京都很多寺院都改變了入場規則,要先預訂門票,並且很多著名的寺院都已經爆滿,叫我們如果要參觀的話就要盡快訂票。趕緊馬上上網看一看,果然,瑠璃光院今年「秋の特別拝観終」網上預約的所有時段均已全滿,唯獨今天剩下這一個時段的兩個位,彷彿是為我而設的,當然機不可失,馬上預約。
穿過瑠璃光院山門,拾級而上,不久就看見瑠璃光院著名的「書院」。當來到了書院二樓,期待已久的畫面終於呈現在眼前,心中著實有種感動。瑠璃光院最為人所熟悉的景緻,就是從書院看出窗外的楓葉美景,庭院的紅葉、黃葉倒映在漆黑的長桌上,如夢如幻,說是京都最獨特的紅葉景色也不為過。
雖然長桌的面積目測都有 5 米 x 5 米,但最理想的拍攝位置其實只有中間的幾個位,並且要將相機貼在長桌上才能夠完美地影到倒影。試想像一下,當近百人聚集在大廳之中,為的是輪候唯一的幾個影相位,當前排的影完起身離開之際,排在後面的就要馬上「攝位」,情況實在有點混亂,幸好在場的大都是日本人,大家都尚算禮讓,並沒有出現「批踭」推撞的情況。
離開了人頭湧湧的書院二樓之後,我就到瑠璃光院的其他角落參觀。根據歷史記載,壬申の乱 (公元 672 年) 期間,大海人皇子 (天武天皇) 曾經到此治療箭傷,而「八瀬」自此成為了「安樂之鄉」,深得平安時代的貴族和武士所喜愛。瑠璃光院的前身是一座建於明治時期,名為「喜鶴亭」的別墅。昭和初期時,喜鶴亭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,傳說負責興建的是京都茶室風格建築名人「中村外二」,庭園則是出自佐野藤右衛門一派的手筆,自此成為了洋溢著日本風情的著名建築。
去到樓下的「瑠璃の庭」參觀,一道涓涓的流水穿過了植滿了瑠璃色菁苔的庭園,展現出淨土世界的寧靜祥和景緻。對比起樓上的擁擠,靜謐的瑠璃の庭彷彿完全是另一個世界,一邊看著庭園的美景一邊休息,差點忘記了時間的流逝。瑠璃光院範圍內植有近百種不同品種的楓樹,今日適逢見頃的最美妙時刻,紅、黃、桃、綠相間的葉子,交織出不可多得的美景,從每一扇窗戶、每一處庭園看出去都是美不勝收的景緻,令人陶醉。
真如堂
真如堂於永観 2 年 (984年) 由戒算上人開創,是一所佛教天台宗的寺廟,本尊の「頷きの阿弥陀」是京都六大阿弥陀如来之一。真如堂正式的名稱為「真正極楽寺」(難道有冒牌極楽寺?),據說是因為日本各地稱為「極楽寺」的寺廟為數不少,然而只有這裡才是正宗的極樂靈地。相比起京都其他紅葉名所,真如堂的名氣就略為遜色,因此人流亦不多,不過正好讓我們可以享受漫步紅葉下。
由於我亦是第一次到來真如堂,因此就由「総門」前的參道開始參觀。參道兩旁有不少火紅色的楓葉,極度搶眼,而樓梯的盡處則是真如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「三重塔」。三重塔約高 30 米,於江戶時期 (1817) 年重建,現被列為「京都府指定文化財」。至於真如堂的「本堂」,同樣亦被毀於戰火中,現在我們眼前的建築於 1717 年完成重建,是日本「重要文化財」之一。
原本以為真如堂的紅葉只限於三重塔前的參道,但原來好戲在後頭,本堂背面才是「戲肉」。相比起紅得耀眼的楓葉,本堂後面的楓葉色彩就更為豐富,紅、橙、黃、綠……加上光暗的對比,層次感更為複雜,美得讓人屏息。
北野天満宮
北野天満宮通稱為「天神さん」或者「北野さん」,是日本天神信仰的中心,與九州的大宰府天満宮同為日本全國 12,000 所天満宮和天神社的總本社,據說祈求學業和文藝事業順利特別靈驗。穿過「楼門」之後,右手邊的「手水舍」就吸引了我們的目光。傳統用作潔淨和洗手的小水槽「手水」,鋪上了顏色鮮艷的花朵,化身成為近年在日本神社流行的「花手水」,確實又特別吸引。
作為京都紅葉名所,北野天満宮境內卻幾乎沒有見到紅葉的踪影,皆因所有楓樹都集中在「史跡御土居のもみじ苑」之內。參觀北野天満宮免費,但要進入「もみじ苑」(紅葉苑) 就要付上每位 ¥1,000,除了入場費外,憑著門券亦可享用日本茶及和菓子,令人覺得「抵」一點。「御土居」本身是豊臣秀吉下令修築,用作防洪的「土塁」,現在在「御土居」遺跡的這一帶植有約 350 棵紅葉,成為了著名的「もみじ苑」。
「もみじ苑」的紅葉果然相當茂密,讓我們仿如置身紅葉的世界中,可惜有時紅葉太多反而會顯得有點雜亂,要影到滿意的照片實在不易。日本人通常將賞櫻稱為「花見」,可是為什麼賞楓卻不是「もみじ見」而是「紅葉狩り」呢?明明「好地地」看紅葉卻變成了「狩獵」紅葉呢?相傳在平安時代 (大約公元七世紀),宮廷貴族們就開始賞紅葉以作消遣,並且於宴會期間摘取紅葉作為賞玩、吟詩之用,然而要勞動這些「手無搏雞之力」的貴族們去摘紅葉卻仿如狩獵般辛勞,自此「紅葉狩り」就代表了賞紅葉的意思。
我們繼續在北野天満宮的「紅葉狩り」,去到了橫跨「紙屋川」上的「鶯橋」一帶,這裡的紅葉更為茂盛,形成了一道景色迷人的紅葉隧道。工作人員特意將其中一段用木欄將紅葉隧道封起來,禁止遊人進入,落葉鋪滿了小徑,可說是「もみじ苑」最美麗的景緻。不知道是否景色太過吸引,我們只停留了幾分鐘,卻看見用作分隔的木欄不斷被影得忘形的遊客們碰跌,十分搞笑。
步過了「鶯橋」,「もみじ苑」的參觀亦到了尾聲,總的來說,「もみじ苑」的紅葉雖然都不錯,但這幾日我們已見過了更為美麗的紅葉,加上沒有千年古剎作襯托,畫面顯得略為單調,所以團友們覺得「もみじ苑」未能為我們帶來驚喜。
圓光寺
圓光寺前身是一所由徳川家康於公元 1601 年(慶長 6 年)創建的學校,學生包括了僧人和俗人,同時學校亦發行了孔子家語和貞觀政要等書籍。及後,圓光寺於 1667 年遷到了位於比叡山山麓的現址,現為臨濟宗派寺院,寺內仍舊保留了當時使用過的木版活字印刷工具。
若論圓光寺的景色,最有名的就是「十牛之庭」,以佛家的「十牛圖」作為題材,是一個以紅葉、菁苔、泉水交織而成的池泉回遊式庭園。要欣賞「十牛之庭」之景色,除了漫步於紅葉之下,亦可以從「十牛之庭」兩邊的本堂、講堂觀賞。我們先去到講堂,透過講堂外緣的「框框」,確實是拍攝「十牛之庭」的最理想角度,可惜前面坐滿了正在靜心欣賞庭園的遊人,只好耐心地等待他們離開。除了我,現場其實還有不少等候理想拍攝時機的「龍友」,我們都相當有默契,打橫一字排開,以身位及眼神阻止其他人再上前。好不容易等到前面的人離開,我們馬上「連珠砲發」,瘋狂按下快門,可惜庭園入面其實還有不少遊人,最終只能靠「P 圖」幫幫手。
原文載於: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://www.backpackers.com.tw/forum/showthread.php?t=10554430
相比昨日的瑠璃光院和真如堂,「十牛之庭」的紅葉就明顯過了「見頃」的最佳狀態,葉子效為稀疏,地上則佈滿了落葉,不過亦是別有一番景緻。「十牛之庭」中有一個特別的裝置「水琴窟」,在一個圓形的大水盤上加上了一截竹筒,當流水經過改造過的竹筒就會產生仿似日本琴的聲音,感覺療癒。
「十牛之庭」的另一邊有一片竹林,穿過竹林拾級而上,而樓梯的盡處就是東照宮的鳥居。東照宮本身沒有什麼特別,但從這裡就可以回望圓光寺以致洛北一帶的景色。回到了「十牛之庭」,先透過本堂再看看「十牛之庭」,發現這一邊的人更多,只好放棄等待,之後順道看看以白砂和巨石組成的「奔龍庭」就告別圓光寺。
法然院
「法然院」起源於鎌倉時代,最初是法然上人 (僧人) 和其弟子作為念佛修行之用的草庵,之後到了江戸時代 (1680 年),知恩院第 38 世萬無和尚發願在此建立念佛道場,與其弟子忍澂合力建成了現存的伽藍的基礎。
來到了法然院的第一個節目又是「等」,因為「山門」兩邊均有一些美麗的楓葉,要在人來人往的大門影到「人去樓空」的一刻,自然就要耐心等待,幸好今日的行程和相當輕鬆,多等一會也無妨。山門後面是兩個「白砂壇」,正如我們剛剛到過的圓光寺,通常日本的寺院會將白砂鋪在地上,再在白砂上繪出不同的圖案,但「凸起」的白砂壇就較為少見。法然院境內的紅葉其實不算多,主要集中在山門前後,不過就勝在環境清幽,讓我們的身心靈都得以放鬆。
永観堂
我們早幾天也曾經到過永観堂的「夜間拝観」,今次就再次拜訪,日間的參觀費貴一點,需要¥1,000,不過可供參觀的地方亦比「夜間拝観」多一點。我們沿著參觀路線走,先穿過了「大玄關」,去到「夜間拝観」沒有開放的古方丈和釈迦堂等殿堂。
永観堂的正式名稱為「禅林寺」,仁寿 3 年 (853年),空海 (弘法大師) 的徒弟真紹在文學作家藤原関雄的莊園的原址上建立了一所寺院,由於當時的京都禁止私人建設寺院,直至十年後的貞観 5 年 (863年),寺院才獲清和天皇正名為「禅林寺」。永観堂的主要建築群倚著若王子山山坡而建,當中句括了御影堂、釈迦堂、阿弥陀堂、多宝塔等,殿堂之間有木迴廊連接著,參觀時要脫去鞋子,幸好今日不算凍,否則在冰冷的木板上凍腳板著實不好受 (我們就在福井的永平寺試過)。
回繞著古方丈前的廊園遊走了一圈,我們就來到了釈迦堂和唐門,據說唐門是供天皇使者使用的出入口,踏上門後的白砂可以淨身,同時亦象徵著尊敬。又穿過一段依山而建的迴廊,就去到了永観堂的大殿~御影殿。被紅葉、黃葉簇擁著的御影殿,最搶眼的是「五顏六色」的布幡,不單展現出寺院莊嚴神聖的一面,亦與周遭的楓葉互相暉映,這不就是我所喜愛的千年古剎與紅葉嗎?
相比起御影殿,接著「登場」的阿弥陀堂原來更為有名,原因來自一個有趣的典故。阿弥陀堂內供奉著重要文化財產「みかえり阿弥陀」 (回首阿彌陀佛如來立像)。相傳在 1082 年,禅林寺第七任住持永観法師於 50 歲的那一年,正如常地一邊念經,一邊繞著阿彌陀佛而行,阿彌陀佛卻忽然由須彌壇上走下來,並且與永観法師並肩而行,永観法師當然被嚇得不知所措、呆在當場,而走在前面的阿彌陀佛則驀然回首,並且說了一句:「永観、おそし」(永観,太慢了)。自此之後,阿彌陀佛像的頭就沒有轉回,一直保持著向左轉的姿勢至今。
原文載於: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s://www.backpackers.com.tw/forum/showthread.php?t=10554430
相比起「夜間拝観」的感覺雜亂,日間的永観堂紅葉明顯吸引得多,我們彷彿被 360° 的漫天紅葉包圍著,每一步都是美景。事實上,永観堂境內植有超過 3,000 株楓葉,自古以來都是京都有數的紅葉名所,素有「秋はもみじの永観堂」之稱。輾轉間來到了放生池一帶,這裡採用了池泉回遊式庭園設計,無論是池中的錦雲橋,又或者是回望山上被紅葉環抱的多宝塔,均是永観堂的「定番」打咭位。茶店後面的和の道一帶的紅葉,可說是我們這幾天見過最紅的紅葉,尤其是在夕陽映照下,更是紅得像火焰般通透。
毘沙門堂
我們大清早來到毘沙門堂,就是為了影影尚未被遊客們「破壞」的「勅使門前参道」的紅葉美景。「勅使門前参道」是通往毘沙門堂「本堂」和「宸殿」的其中一條參道,緩緩而上的石階每逢紅葉季節就會鋪滿了遍地的紅葉,是京都其中一處「定番」紅葉 spot。由於日間的「勅使門前参道」人來人往,要影到樓梯上鋪滿紅葉的美景,必須於日出前後來到,而且最理想的是雨後的早上,據說落葉會比較多。
今早的「勅使門前参道」,地上的紅葉確實不少,不過樹上的就差不多落個清光,與我在旅遊書和宣傳單張上見到的景色相去甚遠。影過了「勅使門前参道」,我們就繼續參觀毘沙門堂的其他殿堂。
毘沙門堂是天台宗位於京都的五大門跡之一,正式名稱為「護法山安国院出雲寺」。毘沙門堂的前身是於 703 年創建,位於皇宮北面的出雲寺,後來因為最澄和尚 (伝教大師) 將親手雕刻的「毘沙門天」安置在寺內,因此就被稱為毘沙門堂。毘沙門堂曾一度因戰亂而荒廢,直到 1665 年才得以在現址重建。
毘沙門堂境內的紅葉都落得七七八八,加上是日天氣欠佳,因此地上的落葉反而更為吸引。踏足遍地的紅葉之上,仿似走在柔軟的橙紅色地氈上,絕對是季節限定的至高享受。
詳細遊記和更多照片,請前往 https://kwansh01.blogspot.com/search/label/2022%20秋の東京%E2%80%A7京都
我的BLOG:http://kwansh01.blogspot.hk/
我的Facebook專頁:www.facebook.com/familykwan